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敬神如神在

筆者:吳東權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吳東權先生,民國三十九年底,受到先總統 蔣公復行視事之感召,以公務員身分投考政戰學校一期新聞組,畢業後分發陸軍十八軍;四十四年奉調空軍電台,改服空軍役,至六十年退伍,轉任影視等傳播工作,並任教於大專、空大和政戰學校。著作等身,曾獲頒國軍文藝金像獎、中山文藝獎、中興創作獎和文藝協會文藝創作獎章,現任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常務理事。 國人的宗教信仰多元,求菩薩、信佛祖、上教堂,或進清真寺,併行不悖,各擅勝場;甚至在一個家庭中,你誦經典、我供神像、他做禮拜,互不影響,彼此尊重,這就是歐洲人有宗教戰爭,我國卻是宗教信仰和平共存的原因。 我對宗教的看法,是抱著「寧可信其有」的宗旨,宇宙間總有一股神秘的能量在主宰著萬物的輪迴、星球的運行、氣候的變化、人間的禍福,這股能量,非人類所能蠡測與掌控;凡是無法理解、不可思議的能量,我們只好稱之為神、為主,在遭逢天災人禍、危難病痛時,就祈求神能夠運用祂們的神力,替我們解厄、消災、祛病、添財、賜福,把神視為精神的寄託、安全的期待、慰藉的淵源、希望的憑藉。因此,自古以來,上自皇帝祭天,下至庶民拜神,都是從這些觀念演化而來。 所以我不反對拜神,起碼拜神要用虔誠、慈悲、尊重、畏懼的心表達敬意,有此心意者,常常會警惕自己:「舉頭三尺有神明!」心中的邪念惡意往往被壓抑下去,不敢輕舉妄動,上了年紀的人,這種觀念是比較深刻的。 我們民間常把神明稱為菩薩,媽祖是、觀音是、城隍是、關聖是、土地公也是,似乎凡是被人供奉的神像都是菩薩,這也就是中華民族博大包容的特質,不分外來和本土,不論外國或本國,一視同仁,均尊為菩薩。其實這菩薩一詞,是由梵文Bodhisattva譯音「菩提薩埵」中擇其第一、三音節簡稱而來,含義有二:一是專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;二是泛指具備自利、利他的大願,追求無上覺悟境界,並已證得性空至理的眾生。可見我們所拜的所謂菩薩,原是佛教名詞,如四大菩薩是指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地藏王菩薩。其實,不只祖上傳承的道教太上老君,包括菩薩、阿拉、聖母和基督⋯⋯等外來宗教,我們都可因緣各信其主、虔誠禮拜。  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拜佛祖、拜菩薩、拜鬼神、拜上帝之外,我們還拜祖先,因為人們認為祖先愛護後代,會保佑子孫平安幸福,所以一併供奉,習俗稱為拜拜。但嚴格說起來,拜拜可分為四種:一是敬意拜拜、二是許願拜拜、三是謝恩拜拜、四是消災拜拜,除特殊事故須臨時舉行拜拜外,每月初一、十五日要有例行拜拜,稱為「午供」,用以培養供奉心、恭敬心,佛門叫「佛前大供」,旨在修福報;另外每月初二、十六日也要例行拜拜,名曰「施食」,表示發慈悲心、博愛心,施食與眾生,廣結善緣、添福增慧。所以陰曆每個月初一和十五日的拜拜是「上供」,初二和十六日的拜拜稱「下施」,是非常肅穆莊嚴的活動,不過由於工商業社會生活繁忙,現在都合併在初一、十五進行了。 《論語.八佾篇》:「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『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』」我們效法當年孔子誠敬祭祀的態度,不僅僅在祭禮上面,只要人人敬拜神明,如有神在,自然就會兢兢業業、克己復禮。  此外,一年之中,另有特殊的節慶與神誕,也要拜拜,比較重要的有:正月初一開正,要祭拜天地祖先;正月初四,要接神;正月初九,是玉皇大帝的生日,叫天公生;正月十五日元宵節,拜天官;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;四月清明,掃墓拜祖先;七月初一,開鬼門拜孤魂野鬼;七月初七,拜七娘媽;七月十五日中元節,清晨素花素果拜地官,午後拜各路好兄弟;七月三十日關鬼門,拜孤魂野鬼;八月十五日中秋,拜月亮;九月初九重陽節,拜祖先;十月十五日下元節,拜水官;十一月冬至,拜天神、祭祖先;十二月十六日,拜土地公,感謝年來的照顧;十二月二十四日,送灶神上天言好事;十二月三十大年除夕,拜祖先。 以上這些拜拜還不包括許多菩薩的紀念日,如城隍爺、保生大帝、文昌帝君、媽祖、關帝爺、濟公、國姓爺和各行各業祖師爺等等,加上每月初一、十五的拜拜,幾乎隨時都要拜拜;但是比起西方教會每個星期都要進教堂禮拜,加上復活節、耶誕節等的禮拜活動數次,每年還是少了好多次。在「敬」神如神在的傳統觀念下,大家是不會嫌怨拜拜數次太頻繁的。 我為甚麼贊成「拜神」,並不反對拜拜習俗呢?原因是拜拜既已約定俗成、源遠流長,蔚成中華民族的一項特色,誰也無法更廢。儘管年輕人事業繁忙,而且接受西方宗教思想、儀式的影響,逐漸改變傳統觀念;但當這批年輕人成為銀髮族後,有些人也會受到長輩的感染,回到原有的洪流,隨著社會習俗的脈動而生活,因為銀髮族虔誠拜拜,確有許多好處。  首先,拜拜讓銀髮族隨時注意日子,不會混混沌沌度日,失去生活目標。其次,為了拜拜,銀髮族必須事前有所準備,不會覺得無所事事。第三,拜拜是面對菩薩、祖先,會養成虔誠悚畏、敬謹從事的觀念。 還有就是人生遇到厄運痛苦時,認為神明將會降福,庇佑家人,因此心中有所依靠,不至於臨事徬徨無措,甚至精神崩潰;所以虔誠拜拜的人,平生不敢胡作非為,以免有悖菩薩、上帝的意旨,唯有感恩行善、慈悲為懷、累積陰德,才會得到上帝、菩薩的垂顧和祖先的庇佑。 這樣的老人,生活中充滿期望,精神上有所憑藉,日子過得很充實,心靈有所寄託,這不是再好不過的事麼?(點閱次數:574)